尊敬的用户,您好!欢迎登陆艾逊!
用户名 密码

财经热点

存款指挥棒还在误导社会公众

 昨天是新年上班的第一天。下午5点,记者问南京一家大银行的行长,存款情况稳定否?他说,元旦前进来的钱大部分是“洗澡户”,今天哗哗地往外转,跑了一半都不止。“没办法,这几年都是这样,月末、季末、年末"鼓肚子",假期一过就"流产",习以为常了!”

去年9月以来,全国银行间流动性全面告急。公开数据显示,工、农、中、建四大国有银行半个月的存款较8月末减少4200亿元左右,出现罕见的负增长。某市去年6月底的增量存款数据一度冲至500亿以上,而到了7月中旬,降至400亿都不到了;到了9月底(三季末),又拉起来冲到550亿;12月底,预测数竟又逼近600亿。“这是典型的高血压和心脏病症状,也是过度迷信存款考核和冲时点数的必然结果。”一家大行的行长苦笑着说。

中国的不少银行鲜有明确的定位,都想做花旗和汇丰,急于做大。而做大首先要把年底的存款“肚子”做大,这关系到面子和排名,所以层层加码下指标。为冲击年关时点数,什么招都用到极致。一同事告诉记者,上月31日下午3点,他到邮局去取2000元不到的稿费,结果柜面小姐告诉他,“今天年终结算,资金不多,没钱,过完元旦再来。”他觉得不可思议。

记者在采访中发现,每到月末、季末,总有客户抱怨网银转账不那么顺畅了,“卡壳”、“掉线”成为常态。一位熟悉内情的信息系统专家说,这既有网络繁忙的原因,也不排除有的单位在系统里设点“小故障”,超过一定金额的资金,比如10万以上,不转个三五次,不把你头转昏了,根本就出不去。

商业银行有一种信用创造和放大机制,存贷款只要一头出现收缩,必然相互影响、共振。随着货币政策的持续收紧,存款比贷款少增,导致银行放贷难为无米之炊,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并不多见。而贷款一到企业,很快水银泻地般踪迹全无。“实体经济太缺钱了,你给它500万贷款,前几天可能账上还留个两三百万的"派生存款",可一周后账上就只剩几百块钱。贷款不能派生出存款,信用创造机制失灵甚至中断,使得银行存款越来越少,银行体系流动性衰减又反过来加剧贷款紧张,形成非良性循环。”一位资深专家对记者说。

这种情况必须引起重视。省银监局主要负责同志节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,银行体系存款新增量低迷,说明在持续负利率背景下,储蓄对公众的吸引力降低。只要有点生财之道的人,不会去储蓄。现在是低收入者存钱,因为没有别的投资渠道,只能存在银行里。当前,公众投资渠道狭窄,可选择的品种不多,尚且出现这种情况,未来如果利率市场化程度加快,投资渠道更多,百姓有了更多的选择,银行怎么办?另一位专家指出,更大的风险在于,季末、年末存款数据的“鼓肚子”假象,容易误导决策者和公众,因为传递的信号是社会资金很充裕,可这与实际情况总是形成极大的背离和反差。

如何保证银行体系有充裕的流动性?多位专家指出,货币政策应体现应有的灵活性和针对性,既要通过利率的价格工具,又要通过准备金率的数量工具,进行及时引导和调节。要掌握更精准的金融数据信息,给公众以信心和多样的选择,这非常重要,这也是今年中国货币政策决策者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。

【来源:新华日报

【编辑:漫步】

发布时间:2012/1/5 11:06:12
 
CopyRight © 2005-2011 MRO工业品-艾逊实业(上海). All Rights Reserved.